美西时间3月31日,亚马逊新的丢货赔偿政策正式生效,即:若商品在配送中心遗失,平台将仅按制造成本而非销售价格进行赔偿。
该政策去年12月宣布原定于今年3月10日实施,后面又延期了到了3月31号。
亚马逊FBA赔偿新政
亚马逊曾公开表示,其FBA仓库每年的商品遗失率约为2.4%,即每100件商品中可能有2至3件会遗失,这一比例并不算低。
以往,若发生商品遗失,亚马逊会按照商品的售价对卖家进行赔偿。
然而,这一新规却改变了赔偿标准:
对于消费者下单前产生的遗失商品,亚马逊将不再按售价赔偿,而是按制造成本价进行赔付;而消费者下单后产生的遗失,则仍按售价赔偿。
这意味着,若商品在FBA仓库中遗失且尚未售出,无论其实际售价如何,亚马逊都仅按进货或制造成本价进行赔偿。
至于卖家在包装、运输、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亚马逊则不予考虑。
比如你花10块钱做个杯子,运费、关税、仓储费又花了50块,售价100块。
以前:杯子在亚马逊仓库丢了,赔的是100块售价。
现在:只赔10块成本价,剩下140块的损失(利润+运费等)你自己扛!
卖家表示这不就等于:“这等于他们犯错,后果全让我背锅?”
更离谱的是,卖家要证明制造成本价,需提交进货单、发票等一系列资料,且这些资料还得通过亚马逊审核。
仅这一流程,便给卖家增添了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尤其是经营多 SKU 的卖家,搜集并上传这些证明文件,足以让人疲惫不堪。
若卖家未提交资料,或者提交的资料未被亚马逊认可,亚马逊便会自行对比各类渠道的同类商品,对制造成本进行估算。
然而,这一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实在难以让人恭维。
有卖家反映,亚马逊系统对其产品制造成本的估算,比实际成本整整低了 40% 以上。
即便卖家对估算价格存在异议,提出申请后大概率也会遭到拒绝。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因 “过多提交申请” 而受到处罚。
更令人费解的是,新政策规定,如果亚马逊按照制造成本赔偿后,丢失的商品又被找回,那么亚马逊将拥有该商品的处置权。 这种做法相当于亚马逊以低价“买走”卖家的商品,如果找回后再次高价售出,无疑是对卖家的“三重打击”。
亚马逊Sp广告新选项
最近,不少亚马逊卖家在后台操作中发现了Sp广告内新增了一个 “尽量扩大触达” 新功能,但使用不当,该功能可能导致你的广告费白白浪费。
在创建SP广告时,系统会自动默认勾选这个选项。
一旦开启,广告投放范围将从亚马逊站内的搜索结果页、商品详情页等,拓展到站外的众多合作平台。
表面上看,这个功能似乎能让广告覆盖更多潜在客户,但实际上却有风险,不少卖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广告费悄然暴涨,却没有带来实际转化。
站外流量不精准
广告可能展示给非目标用户(如登山装备推送给美食爱好者),点击率高但转化率极低。
按点击付费模式成负担
即使无成交,卖家仍需为每次点击买单。部分卖家反馈,开启后广告成本激增30%-50%,销售额却不升反降!
数据混杂难优化
站内与站外流量混合后,ACoS(广告成本占销售额比例)数据失真,无法判断有效流量来源。
例如:原站内ACoS为20%,开启后飙升至40%,但无法定位问题渠道,优化策略陷入盲区。
海外仓助力卖家应对新规
缩短补货时间
当亚马逊仓库出现商品丢失需要补货时,由于海外仓距离近,卖家可以快速从海外仓调货补充到亚马逊仓库,相比从国内发货补货,大大缩短了补货时间,能更快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减少因缺货导致的销售损失。
优化客户体验
使用海外仓本地发货,物流时效性强,能提升商品派送效率,让客户更快收到商品。
同时,客户进行退换货时,可直接将商品退回海外仓,退换货流程周期短,提高了客户的购物体验,有助于减少因物流问题导致的客户流失。
降低运输成本
卖家将货物批量运输到海外仓,利用了规模效应,降低了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即便因亚马逊丢件赔偿新规导致下单前丢件的赔偿金额按制造成本计算有所减少,但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部分损失,提高了整体的利润空间。
灵活应对政策变化
海外仓使卖家在库存管理上更加灵活。卖家可以根据亚马逊的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海外仓的库存水平,避免过多货物积压在亚马逊仓库而面临较高的丢件风险和较低的赔偿金额。
同时,卖家还可以利用海外仓开展一些本地的促销活动或临时调整销售策略,以应对新规带来的影响。
旺季备货
旺季期间,通过临时仓储扩容和动态路由规划,有效应对订单激增。多平台库存共享系统(如亚马逊、eBay、独立站)借助WMS系统实时同步数据,提升库存周转率30%以上。
像大家熟知的邮差小马在美西、美东、美南分别设有仓库,仓点分布靠近港口/机场,帮助跨境卖家合理分仓,就近发货。在节省物流成本的同时还能高效满足各大主流电商平台对卖家们投妥的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