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马逊宣布,2025 年 Prime 会员日会在 7 月重磅开启,这本来是卖家冲刺销售高峰的好机会,但市场上出现了 “库容危机”。
很多卖家反映,在 Prime 会员日的关键备货期,亚马逊平台突然大规模削减 5 至 7 月的仓储容量。
亚马逊卖家库容被砍
从卖家反馈来看,这次库容调整涉及的卖家很多,削减力度也很大。大部分卖家的库容被直接缩减三分之一以上,部分卖家的库容更是从2万骤降至5千。
而且现在中美关税压力本来就大,这次突然的库容紧缩,对正在为大促做准备的跨境卖家来说是双重打击。卖家们的备货计划被打乱,运营成本也增加了。
有人尝试在后台申请扩容,却发现即便申请也只能获批 2500 件额度,根本无法满足大促备货需求。
从区域影响来看,欧洲站点库容变化相对平稳,而美国站点问题最为棘手。不少卖家账号的库容被削减至原来的三分之一,连会员日所需货物都难以正常发送。
不过,也有部分卖家表示,虽然库容有所下调,但结合自身销售节奏,未来几个月的运营基本不受影响。
做大件商品的卖家处境尤为艰难,由于商品尺寸超出亚马逊 AWD 发货标准,库容大幅缩减后,货物根本无法入仓发货。
甚至有卖家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参加今年的 Prime Day 促销活动。
对于库容骤降的原因,卖家们议论纷纷:
针对中国卖家
可能是为了倒逼中国卖家涨价,以应对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影响。
仓储空间紧张
亚马逊可能面临仓储空间不足和运营成本上升的问题,通过缩减库容提高库存周转率。
系统或算法错误
不排除系统更新或算法错误导致库容误调。
亚马逊标题规则变了
最近,众多亚马逊卖家的后台收到了平台推送的问卷,核心内容很明确 —— 产品标题结构即将迎来全面调整。
不难看出,亚马逊可能要测试一种全新的“两段式标题”体系,一旦全面推行,将重塑商品展示和搜索的格局。
以前,亚马逊的商品标题都是把好多信息堆在一起,像品牌名、产品种类、主要功能、在什么场景用、有啥优惠这些,都放在一个标题里,标题常常特别长,超过一百个字符。
这样的标题又长又乱,在手机上看的时候,后面的内容经常被省略号挡住,重要的信息看不到,买家看着费劲,商品也不容易被看到。
而亚马逊测试的这个“两段式标题”则把原来的标题拆成两个部分:
简洁主标题:主要涵盖品牌名、产品品类、型号、尺寸、颜色等基础信息。
产品亮点:聚焦于产品的功能优势、独特卖点、使用场景或差异化价值。
这样改的目的,是让商品标题变得更简单明了,买家读起来容易,而且还能让搜索算法更好地匹配商品和买家的搜索词,帮助买家更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卖家也能把商品的重要卖点更有效地展示出来。
亚马逊自 2025 年 1 月起实施的标题新规,与 “两段式标题” 体系形成深度协同。新规明确三大核心要求:
字符限制
标题总长≤200 字符,主标题需控制在 30-50 字符,亮点区可扩展至 60-100 字符。
关键词重复
同一关键词重复≤2 次,亮点区需精准布局高频词。
特殊符号
禁止使用非品牌相关符号,确保数据标准化。
两段式标题与1月份标题新规形成互补,既满足字符限制,又通过亮点区承载更多有效关键词。
海外仓提供多维度支持
面对亚马逊卖家库容被砍及政策频繁变动的挑战,海外仓凭借灵活高效的物流仓储模式,能够为卖家提供多维度支持,有效缓解运营压力:
突破库容限制
当亚马逊库容被削减时,卖家可将部分货物提前存储至海外仓。海外仓无库容限制的特点,能让卖家根据销售预期灵活备货,避免因库存不足错失销售机会,尤其适合季节性商品、爆款产品的长期储备。
提升物流时效
海外仓本地发货模式大幅缩短配送时间,快速物流能降低因配送延迟导致的差评与退货率,有助于提升店铺评分与商品权重。
降低物流成本
对于中大件商品或重量较重的货物,海外仓尾程配送费用一般低于亚马逊 FBA。卖家还能自主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本地物流商,进一步压缩成本。
灵活应对政策变动
亚马逊政策调整可能引发商品禁售、账号限制等问题。一旦遇到政策变动,使用海外仓的卖家可迅速将商品转移至其他平台销售,或调整配送策略,避免货物积压造成的损失。
提供增值服务
海外仓通常提供贴标、换标、简单维修等增值服务。在亚马逊移除订单或商品因标签问题被退回时,卖家可通过海外仓快速处理,重新上架销售。
像大家熟知的邮差小马在美西、美东、美南分别设有仓库,仓点分布靠近港口/机场,帮助跨境卖家合理分仓,就近发货。在节省物流成本的同时还能高效满足各大主流电商平台对卖家们投妥的严格要求。